歲末年初,考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,就是年終測評。然而,少數地方卻熱衷于數字測評,或是提前安排干部“討要滿意”,或是通過發放禮品“交換滿意”,或是專門開會研究“引導滿意”。如此年終測評,不僅無法準確反映工作實績,也不利于正向激勵,為干部群眾所詬病。(1月30日《人民日報》)
年終測評是一種推動工作的重要方式。通過測評,能及時發現優勢與不足,從而為工作的揚長避短提供重要參考。年終測評客觀準確、契合民意,就能發揮其積極功效。反之,如果年終測評避重就輕,重結果合意不重群眾滿意,就消解了年終測評的積極初衷,容易滋生作風虛浮乃至弄虛作假的工作作風,也將為干部群眾所詬病。
有人說,“上面追求高大全,下面忙著編問卷,中間胡亂看一看”是少數地方測評的寫照。這幾乎可以洞悉年終測評“走過場”“假把式”的根源。一則,上面追求高大全,指的是上級政績觀存在偏差,盲目追求高大全。須知,高大全不代表扎實的工作成效,更不代表民意。追求高大全的背后,就是唯上不唯下的政績觀、群眾觀偏差。二則,下面忙著編問卷,指的是下級工作不走心,重形式不重內容,為求測評檢查順利過關,便在編問卷、填表格等面上工程下了大力氣,而忽視了聽民意、察民情。這樣的工作重心偏移,也有上行下效的原因。三則,中間胡亂看一看,指的是考評考核浮光掠影、走馬觀花。相較于實實在在地到改革創新的前沿、服務群眾的一線撲下身子調查走訪,面上的文字考核、圖表考核顯然更容易。因此,即使一些工作人員深知如此測評反饋不了準確的效果,也習慣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不敢“紅臉”“出汗”,更助長了糊弄了事的干事哲學。
以討要滿意、交換滿意、引導滿意為主要內容的年終測評,終究是一種不走心、不扎實的“假把式”,代表不了工作實效,更代表不了民心向背。實際上,類似于年終測評這般推動工作的好舉措、好方法,其制度設計之初,無疑是積極的。目的都是為了讓各項工作更好地服務改革、服務群眾、服務進步。但在個別黨員干部形式主義弊病的驅使下,好方法好舉措在執行中走了樣、變了形,淪為群眾反感甚至詬病的“花架子”。這告誡我們,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,各級黨員干部還應一以貫之,少一點假把式,多一些真落實,摒棄追求表面政績的虛榮,用求真務實、真抓實干的工作正能量,切實為百姓謀福祉、為事業添光彩。

